教務主任 高正忠
由於經濟發展快速,政治改革的聲浪頻仍,「教育改革」這個國際極為重視的議題也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儘管各改革團體所提出的訴求不盡相同,但提昇教育品質卻是共同的目標;如何在多元競爭的社會裡,藉由適切的改革策略來提昇教育品質,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在企業界為了因應激烈的競爭環境,提出全面品質管理作為因應的策略,成效卓著;因此已有部分國外教育學者,將全面品質管理引進教育界,不僅用於學校經營,且用於教室管理,成效都相當顯著。
就一個學校而言,班級是學校組識中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將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應用於學校行政與班級經營上,不論在班級的學習氣氛,教師的教學理念或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是影響到教育品質的因素,行政對教師的支援上,甚至關係到整個教育改革的推動。因此,身負班級教學重任的教師與支援教學的學校行政人員,對教學品質的提昇,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面對未來的競爭與挑戰,不斷地提昇教學品質,將是眾所關注的焦點。
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TQM)源自於企業界,由美國品質管理學大師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所提出,中間經過不斷地修正與創新,至今已成為企業體創造競爭力的活水源頭,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整合性品質管理典範,其主要意涵可歸納如下:
一、顧客(學生、家長、校友、社區人士)是服務品質的最終決定者:服務品質的界定是在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組織(學校)在服務之前於先了解顧客,並且調查、分析顧客的期望,使提供的服務更能切合顧客的需要。
二、服務品質的增進在於組識成員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組識打從運作開始便注意每個實施環節,消除不必要的錯誤,則高品質的成果(學生的成就)必然產生。
三、藉由統計分析瞭解缺失的原因:定期蒐集組織的事實性資料,統計分析其變異情形,進而找出缺失的共同原因,消除影響服務品質的障礙。
四、重視團體而非個人:服務品質的提昇必須靠團體的合作,而非個人的努力,因此組織必須重現團體的士氣,隨時根據現況與統計數據檢討制度的缺失。
五、由上而下的承諾;實施全面品質管理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組織所有成員的共同信念與承諾,組織領導者必須下定決心提升品質,並且協助其他人員解決問題,達到上下一體,密切合作的境界。
六、持續的改進:顧客對服務品質的期望會隨時問而變動,因此組織必須永無止境地改進缺失,以便持續維持服務品質於不墜,擁有高度的競爭力。
全面品質管理的哲學,應用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主要的關鍵在於教師必須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其內涵如下:
一、學習者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催化者,教師不再只是個演講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做筆記,教學是強調學生的需求而設計,學習成果而不僅僅是紙筆測驗成績分數而已。
二、學生參與/授權:教師與學生共同訂定課程目標,學生可以對教學方法提供意見,甚至在評量上可以提供評分的標準。
三、學生與學習資料的使用:在上課前運用一些現成的調查問卷、心理測驗,充分了解學生的背景、價值觀、學習風格與人際技能;除了這些書面責料外,在開學前兩週內可利用二、三十分鐘,私下與每個學生或家長進行晤談。
四、強調學習過程:非常重視合作學習,並採小組討論的方式,約五至七人為一小組,共同合作撰寫研究報告,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必須遭照「計畫--試行--研究--行動」(Plan-Do Study—Act,P,D,S,A)的步驟進行。
五、評量:利用形成性評量是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必須隨時評量學生的學習情形,在評量方式上,兼採多種方式交替使用,例如小組討論,紙筆評量,同儕評量或自我評鑑等。
如果組織中有任何一項共同的信仰,長久以來一直在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一種能夠凝聚,並堅持實現,我們稱之為「願景」(Vision),一種共同的願望、理想、遠景或目標。一個缺少全體共有的願景,價值觀與使命感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而落實全面品質管理的組識都會設法以共同的願景,把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一起。有了渴望實現的目標,大家會努力學習、追求卓越,共同的願景也常以一位偉大的領導人為中心,藉由團隊合作促使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教育出更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