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公東高工的故事

王昭文

公東高工的故事,近日隨著《公東的教堂》一書問世而引起廣泛注意。

這所位於台東的私立職業學校,一九五九年由天主教白冷會瑞士籍神父錫質平創建,引進西歐手工藝師徒制,召募具有奉獻精神的專業技師越洋來教導,讓學生習得扎實的技術。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和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規定有很多牴觸,甚至因此幾度拿不到教育部的補助。 

公東高工在升格風潮中堅持維持高級職業學校的級別,不願升格為專科,因為白冷會修士傾全力辦學校,是為了幫助當地弱勢的孩子,提供不同管道來幫助更多人學習一技之長,從而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而不是隨著升學主義起舞,立下弱勢學子難以跨越的門檻。這在台灣實在罕見。

《公東的教堂》書中描寫錫神父帶領學生清掃廁所,廁所堵塞時他會跪在地上,二話不說下手就掏,讓學生看得瞠目結舌,只好跟進。很多人讀到這一段,都會忍不住濕了眼眶。「身教」的典範在此一覽無遺。學生在此學到的價值觀,再多的學問都無法取代。

台灣今日的教育問題重重,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是許多扭曲現象的根源。職業學校原本應成為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教育區塊,培養具有生產力的社會中堅,但目前國家投注在此的資源卻是那樣不足。職業學校多採「建教合作」,表面上看起來和公東重視技術熟練的方針類似,但實行起來卻完全走樣!學生淪為企業廉價勞工,不見得學得到有用技能,自我成長的能力及品格塑造更付之闕如。人被工具化使用,被訓練成敢怒不敢言的螺絲釘,而不是透過教育發現自己的價值、發現自己可以貢獻社會的途徑。

教育不是快速獲利的產業。小山晃佑的《水牛神學》提到:「和效率專家相反,上帝是以最多的時間做最少的事。」曠野漫長的四十年,正是上帝教育以色列人的過程。生命的塑造,是長期、緩慢,非常需要耐性的。願台灣有更多願意投入此種真正教育的機構、個人,更願台灣社會懂得珍惜、肯定。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兼任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