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旗津必遊]旗后砲台 – 高雄必遊景點














景點

  旗后砲台建在旗後山上,居高臨下、視野廣闊,自古便是高雄海防的重要據點,其最大特色在於中國風格的營區建築,中國式的八字門八字牆、門楣上的「威震天南」,以及牆上磚砌相對的囍字,而角落搭配蝙蝠刻紋,壁面、階梯面的許多傳統建築花樣,都值得令人細細品味。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二級古蹟,如今已成為遊客常來造訪的旅遊景點,每到傍晚時刻,夕陽在海面上染出一道金黃,彩霞滿天、瑰麗炫目的天色,增添不少浪漫氣氛。
旗后砲台是國家二級古蹟,位於旗津區旗后山。山高而陡,為珊瑚岩,砲台的結構形狀呈「目」字形,大門為中國式的八字型入口,砲台的城門石坊上書有「威震天南」四字,磚牆上有磚砌的囍字,入口牆上有磚砌成的『囍』字,在台灣砲臺古蹟中,極為少見,頗具傳統吉慶象徵意義。牆面有蝙蝠刻紋,厚牆內側為兵房,整個旗后砲台可約略分為三區:北區是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兵房。兵房上方有砲座四座,主要建材為鐵、水泥及紅磚,磚牆採用「人」字砌法,中區台階有花紋,且每階磚砌方式皆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

  砲台內中央區的階梯,鋪著美麗的各式花磚。在北區操練場的後牆內是兵房,兵房屋頂是密集的大樑和很厚的鐵水泥鋪成的,可防砲彈攻擊。從中區通過地洞,就到南區的大砲區,砲座前面有凹入的弧形護城。砲台內部的牆,使用三合土和紅磚配合砌成。
兵房是為讓駐守的士兵能有精神上的寄託而設立。旗后砲台南區營舍的房間中,有一間面朝南方的小營房,靠牆壁處有一張磚砌的供桌,作為官兵祭祀神明之用,雖無神像保存下來,不過依民間的習俗,推測可能奉祀的是被視為戰神的關聖帝君,也就是關公的神像。                         

  旗后山扼守高雄港口(打狗港),早在清初康熙年間即設有營汛砲台鎮守,並設有大砲六尊。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打狗開港與外人通商,使得旗后砲台軍事地位更加顯得重要。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欲加強台灣海防,遂有砲台之興建。旗后砲台由當時淮軍提督唐定奎與副將王福祿先後督造新砲台,並聘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分兩處,在旗后山上者「威震天南」,在鼓山者即為「雄鎮北門」(在西子灣側)。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強防務,又聘德籍工程師鮑恩斯修建旗后砲台,並購買英製的阿姆斯壯前膛大砲四尊,安置在砲台南側,使其成為一座威力強大的西洋式砲台。光緒廿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十月十五日,日本軍艦攻打打狗港,吉野號擊毀門楣,攻佔旗后等多處砲台。日治時期時,砲台之大砲被拆走熔毀,台灣光復後國軍於砲台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砲台成為斷垣殘壁,直至民國七十八年(西元一九八九年)高雄市政府辦理重修,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完工,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年)元旦開放參觀而重現砲台風貌。
到了旗后砲台,除了欣賞歷史古蹟外,較為重要的是砲台所鋪的各式各樣的花磚,可以多多注意階梯以及牆壁,你會發現它們的排列方式幾乎都不相同喔!就連對稱的階梯也不盡相同喔!

  蝙蝠在中國的傳統裡是象徵福的意思,來玩個小遊戲吧,看到右邊這張圖了吧?仔細看喔,蝙蝠就在這裡面,看不到嗎?給你個提示吧,就是照片中間那個像階梯形狀的磚塊,蝙蝠就在裡面,還是看不到呀?那就到旗后砲台這來找找囉!砲台的開放時間為週二到週日、國定假日的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每逢國定假日的次日、農曆除夕、年初一、中秋、端午不開放。
yc 於 2013-07-05 15:28:21 回應

旗后砲台之大砲宜重製重置!
scl
yc 於 2013-07-05 15:26:28 回應

可見是清國在打狗的軍營。
scl
yc 於 2013-07-05 15:18:38 回應

把總明代清代前中期陸軍基層軍官名,也可稱為百總
明清兵制員額皆有異動,若以綠營為例,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其中,游擊就在總兵(主管四至五營;約800至3000名士兵)轄下基層武官。與參將都司守備等武官一同統轄六百至兩百的營兵力。把總就是受其轄下,在清朝為正七品武官;統領(兵力從十數名到百名)兵制單位的武官職位。
清末,慈禧太后主持軍隊改革;並委袁世凱訓練新軍,而袁世凱主導之《新式陸軍章程》內,把總取消不再稱呼。
棟軍而言,把總可以是正規軍營主官。作戰時配加數營鄉勇,其人數相當於現今的一個,具有獨立作戰之能力。近代有部份學者指出,把總僅等同於現代「士官」階級。[1]但尋遍各國軍制,未有士官兼任營長,戰時率領數營且能獨立作戰的狀況發生。
yc 於 2013-07-05 15:15:43 回應

打狗旗后砲台  
 
        高雄打狗史載 : 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清廷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及士兵百名駐紮打狗旗后。至康熙33年改派水師千總、把總各一員,步戰守兵70名及戰船兩艘,以守衛打狗等地。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於旗后築砲台一座以為防備。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日軍入侵恆春直攻牡丹石門,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后、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以共扼打狗港。本砲台聘英籍工程師設計,其雖屬西式砲台,但旗后砲台之正門入口卻十足中國式,尤其是八字門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更為其一大特色。

  至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10月15日日軍攻打打狗港,因黑旗軍統領劉成良事先逃往台南,日艦「吉野號」於砲戰中擊毀砲台門楣之「威震天南」前兩字,日軍兵不血刃佔領旗后等多處砲台,進佔打狗。日據時期,旗后砲台之大砲被拆走、溶毀。

  1945年二次大戰後,砲台乏人管理,直至1989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並於1993年完工,1995年元月重新開放供民眾參觀[二級古蹟]!    

參考資料 http://cabu.kcg.gov.tw/chichi/visit-2.htm
yc 於 2013-07-04 13:51:11 回應
旗後砲台─位於旗後山上,建造時間約在清康熙50年(1711年),當時築有大砲台一座,安砲六尊,由水師右營撥兵30名駐守。直至光緒元年(1872年),王福祿聘英籍技師設計監造現代化的砲台;外鄜部為長方形,牆垣由鋼筋水泥築成。砲台區周
里半,分三區:北區為大堂,主門東向,外八字牆,紅磚斗砌而成,門額題「威震天南」四字,門房兩柱飾有「囍」字;中區築有營房廿二間、彈葯庫若干間;南區有砲位四座,均安置阿姆斯壯後膛六噸半大砲一尊。1895年乙末戰爭割台之後,砲台淪陷,門額半毀。
yc 於 2013-07-04 04:55:06 回應

砲台的開放時間指的是[故事館]
砲台是開放空間沒有所謂[開放時間]
scl
yc 於 2013-01-10 04:55:52 回應

建議先右向上小山看燈塔
再右向步道前去看砲台
yc 於 2012-12-29 04:53:05 回應

不知可否找到古文書相關記載?
yc 於 2012-12-23 16:37:59 回應

旗後燈塔
圖片旗後燈塔.JPG
建立年代1916
管理形式有人駐守
地點高雄市旗津區的旗後山
管理單位中華民國關稅總局
目前狀況仍在營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