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高雄愛河

Thià tio̍h-sī éng-kiú ê jím-nāi....
愛就是恆久的忍耐.....

愛河,是一條位在台灣高雄市境內的小型河川。源於高雄市仁武區八卦寮,流經高雄市中心並於高雄港出海。長期改造後,現已為知名景點,尤其是兩畔的夜景。曾在20012002年兩次作為臺灣燈會主場地;也是之後高雄燈會藝術節的舉辦地點。除了固定的節慶,愛河畔也有常態性的街頭表演和舞台表演。另外,愛河是台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
早期的愛河周圍地帶原來是一片沼澤地,直到400年前左右,因為自然的沖積作用使陸地面積擴大,原始的愛河才逐漸成形。由於當時的漢人移民將能夠行駛船隻的河道稱為,因此原本愛河由出海口到上游,被分為頭前港、後壁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以及田尾港。到了1895日治時期以後,才擁有正式名稱:打狗川。又,1920日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因此成為高雄川。當時的愛河水深只有數公尺,之後日本擴建高雄港時,將愛河的河底挖深、河道挖寬,主要用來運送木材。現代愛河在此時才成形。
關於「愛河」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可能是來自1948的一則事件,當時的愛河畔有一家「愛河遊船所」,在颱風過後招牌損壞,只剩下「愛河」二字,之後不久又發生了情侶跳河殉情的事件,而採訪事件的記者拍攝照片時將招牌上的愛河二字入鏡,透過報紙的傳播,使愛河的名稱開始流行。1968,前任高雄市長、當時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陳武璋因先前擔任市長時將壽山從軍事管制區開放為公園,轉任省府工作後以替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祝壽的名義將高雄市內的壽山以及柴山等名稱改為萬壽山[1],以及當時總統夫人宋美齡仁民愛物之意,將愛河改名為仁愛河,不過另一種說法則是改名之事乃為當時的高雄市長楊金虎所提出一說[2]。但市民所常用的名稱依舊是愛河。直到1991高雄市議會才提案恢復壽山和愛河的舊稱。
愛河上的帆船,攝於2004212
1960年代因為高雄市的工業發展,以及隨就業機會而來的移民大量湧入,加上當時的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尚未普及,使原本具有排水功能的愛河無法負荷這些污染源,成為一條受到嚴重污染的河川,甚至使得原本在此舉辦的龍舟競賽在1971遷移到高雄市北邊的蓮池潭1977台灣省政府開始計畫愛河整治與污水下水道的建設。直到1990年代才因為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率增加、污水處理廠的建造以及設水閘門擋住上游污水而逐漸減少污染的程度。
2000以後,一方面因為污染的減少,另一方面因時為市長謝長廷於任內在愛河周圍進行景觀重整,使現在的愛河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在20012002連續兩年的元宵節作為台灣燈會場地之後,目前每年在此皆有自行舉辦的高雄燈會。此外還有每年端午節龍舟競賽。2003,市民在愛河發現一隻迷途海豚,成為當時的話題。
维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