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哈瑪星]西子灣/西子灣海水浴場









西子灣(通用拼音Siziwan漢語拼音Xiziwan威妥瑪拼音Hsi-tzu-wan日語羅馬化Seishiwan),是位於台灣高雄西隅的一個風景區,位於在柴山西南端山麓下,南面隔海與旗津島相望,是一個風景天成的灣澳。最北端傍柴山,是一處由平灘和淺沙所構成的海水浴場,以及以夕陽及天然礁石聞名的海灣。

初,西子灣也被稱作洋路灣、洋子灣或斜灣,而在閩南語的諧音引申下,斜仔灣逐漸被稱為西子灣。傍晚時分的夕照,是為台灣名景之一。
  • 西元1865年(同治4年)2月,天利洋行(Macphail & Co.)於西子灣畔哨船頭小山丘興建全台第一座洋樓,即為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 西元1916年(大正5年)時,日治政府在西子灣地區設立壽海水浴場。
  • 西元1927年(昭和2年),由海野三次郎負責建造西子灣隧道以穿越柴山,壽山被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 西元1928年(昭和3年)大規模改建海水浴場,同年10月西子灣隧道完工。
  • 西元1933年(昭和8年)時,西子灣隧道正式啟用,全長260公尺 ,寬6公尺 ,高3.6公尺 ,當時稱之為「壽山洞」。
  • 西元1935年(昭和10年)時,於海水浴場旁另外興建溫浴場與兒童游泳池。
  • 西元1975年(民國64年)起,重新開發西子灣風景區,陸續完成蔣中正行館、海濱公園、動物園等。
  • 西元1980年(民國69年)7月,於西子灣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並遷移西子灣動物園。
  • 西元1990年及西元1991年時,高雄市政府徹底整修西子灣隧道隧道的壽山二號洞。
Japanese
Readings

[哈瑪星]西子灣海水浴場


西子灣除了以夕陽聞名,風景區內的西子灣海水浴場是南部歷史悠久的海灘,設備齊全、環境怡人的海水浴場,為夏日消暑的最佳去處!
西子灣共有三個海灘,第一海灘在防波堤內,第二海灘位於防波堤外側,另一個海灘則位於柴山軍事管制區。內日治時期的西子灣海水浴場名為壽海水浴場,建於西元19286月,翌年6月附設餐廳一座。西元1935年再添建兒童游泳池一座。
現在的西子灣海水浴場是建於西元1975年,位於防波堤的外側第二海灘的所在地。防波堤內的第一海灘已經被中山大學填海闢建為體育場。

 



scl 於 2013-07-25 04:57:15 回應
驛站食堂-西子灣蓮海餐廳、力士冬瓜堂、犒吆包@哈瑪星深度旅遊
http://anise.pixnet.net/blog/post/29905101

scl 於 2013-07-25 04:49:46 回應

或稱[蓮海樓餐廳]>西子灣沙灘會館前身似為[蓮園餐廳]
yc 於 2013-07-24 14:50:13 回應

西子灣沙灘會館前身似為[蓮園餐廳]
數十年前曾在此舉辦同學會
yc 於 2013-07-24 14:44:11 回應
在會館用晚餐可欣賞黃昏落日全程變化景象!
yc 於 2013-07-23 06:07:50 回應
蔣中正行館係為西元1937年時由高雄地區醫師彭清約所建。
yc 於 2013-08-02 09:54:31 回覆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命令住民遷出西子灣,清約在鳳山和鹽埕町的診所均受美軍轟炸,無法工作。當時居住在高雄的市民多數疏散到高
雄縣觀音山,清約亦疏散到該地,與女婿李茂森共同開設診所直到終戰。1945年8月終戰後搬回高雄市新興區明星街24號開設診所,同年苓雅寮教會(新興教會前身)從苓雅寮遷移到新興區,即是借用清約住宅開始聚會。

彭清約的生平事蹟
彭清約於1888年2月25日 出生於阿猴。出身於傳道者家庭,自幼隨著父親遷徙到各地。兄長清標也是傳道師,父兄均無豐沃收入,清約幼時生活相當清苦,曾經到田裡耕作或是上山拾柴。入學前在禮拜堂接受宗教教育,並進入里港小學讀書,14歲入學「長老教中學」,並接受宋忠堅牧師洗禮入教。18歲畢業,隨之派往旗山木柵庄禮拜堂任小學教員,19歲轉任蕃藷寮(今高雄縣旗山)公學小教員,20歲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得到公費研修醫學。25歲畢業,學成後在阿猴醫院服務一年,26歲遷徙到鳳山市鳳山中街開業「育仁醫院」,並以所得協助二位弟弟清靠、清良就讀醫學校。27歲娶台南成章鄧阿進次女鄧碟為妻。
在鳳山時即參與鳳山長老教會的事工,擔任該會主日學教員、校長,以及禮拜前的唱詩工作。
開業九年後,再赴台北醫院進修小兒科,一年後又回鳳山和清良共同從事醫療工作。1927年在高雄市鹽埕町設立分院,上午在鳳山,下午在高雄工作,晚間返回西子灣自宅。之後清良自行開設清良醫院。
1945年年底,彭清約被遴選為新興區區長。當年終戰後,高雄市為國民政府接收,當時一切制度仍沿襲日據時期的部落區會。幾經縮編,從劃全市十九區到1945年(民國34年)12月1日調整為十區,遴選當地富有聲望公正人士充任區長。當時彭清約被遴選任命為區長,許玉崑為副區長。由此可知彭清約在地方上為人清廉公正,深得人心,並且頗富人望,才能為人所肯定。 1946年(民國35年)1月1日各區區公所正式成立,並辦理區長選舉事宜。彭清約無���仕途,淡薄名利,於是辭去區長一職,專心於行醫及教會事奉。
翌(1946)年次子彭明���由大陸東北返台,診所搬到鹽埕區大公路父子二人共同經營,1955年明睿獨自開設彭小兒科於鹽埕區七賢三路,清��仍繼續大公路育仁醫院的工作。
彭清約對��道事工的熱心,並不僅��於新興教會。在1950年(民����38年)9月間,有鑑於斗南位居於縱貫、台西之間的交通要衝,是一處雲林地區的���要鄉鎮,有設立教會的�����,於是自費傳道,並熱心開拓,當時得到斗南地區部份信徒和嘉義中會傳道部的幫���。��1951年3月22日在信徒沈祈安家中正式設立聚會所。此為斗南教會設立的開始,彭清約為該會第一任���教師,而且擔任主日學校長。1957年6月16日購得延平路4號土地及民房為�������聚會所之用,斗南教會開始擁有土地和聚會場所,在開拓的工作中,彭��約出力最大。
1964年起,清約身體狀況日漸衰退,有動脈硬化、心室肥大等病症出現。1967年結束大公路診所,遷回明星街半日行診,半日休息。但此後時常發生心不全症狀,於1969年6月8日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突發,而逝世於台大醫院,享年82歲。
彭清約盡其一生除了醫人治病,幾乎大部份的時間和精力都用諸於事奉教會,他熱心的奉獻和善待傳道者一樣為人稱道。
彭清約大約有32年間(1938-1969)在新興教會任職,不僅是該會創設者之一,更被視是信徒的模範。該會為紀念這位長老特地予以最崇高的教會葬,以表彰他對教會的貢獻。
彭清約對教會的貢獻
彭清約出身於基督教家庭,自幼受宗教教育薰陶,並參與教會的聚會和活動。年輕的時候在鳳山開業行醫,曾經參與鳳山長老教會的事工。1951年3月曾開拓斗南教會,並為該會第一任傳教師。
自1938年起即全力參與新興教會的創設和所有事工,對新興教會有著相當的貢獻。在其任職的32年間的後半期,與牧師蘇天明有著良好的同工。蘇天明在《彭清約長老紀念專集》序中記述如下:
回想1954年2月11日,就任新興教會牧職以來,16年之久與彭長老相處的生活,想起各種的聚會(例如9年之久的倍加運動、晨更祈禱會、家庭禮拜、主日禮 拜、主日學、各種靈修會,凡他知道的集會一定參加。),愛人的精神,默默無言無語,以實行為原則,正是基督徒的模範。他名為小兒科醫生,實在是一位教會的 牧師。自始至終關心傳教者的生活。無論疾病、經濟、教育,由他受恩的人許多。他不求世上的名利,將一切的榮耀歸於上帝。
彭清約與新興教會的淵源始自1938年。當時日本政府正積極進行南進計劃,高雄港被分期築建,市區也被分期規劃。1930年之後高雄地區大型工業工場陸續興建,因勞力的大量需求,幾年之間,臨近鄉鎮的人口大量遷移湧入苓雅、前鎮地區。牧師廖得將苓雅地區的信徒加以召集聚會禮拜。同時邀請彭清約等人共同協力參與傳道設教的工作,因而產生了「前金傳道所」。
經過了三年的努力,禮拜人數有著顯著的增長。1941年2月12日向高雄中會提出申請,獲准升格為堂會,是為「苓雅寮堂會」。同年5月25日舉行第一次聖餐,陪餐者有51名之多。同年6月15日第一次選舉長執,彭清約被選為長老,但是他卻自認作工即可,不需任職而謙辭長老一職。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高雄地區飽受戰火轟炸,教會聚會活動被迫於1943年底暫時停止。直到1945年9月戰爭結束,才又恢復聚會。
苓雅寮堂會會友又回到戰爭前聚會的地點 ─ 青年路和成功路一帶禮拜。但是時隔不久,鄰近的五福路也有其他的信徒聚集另行聚會。
在中會協調下決定,苓雅寮堂會轉移到新興地區,而將前金地區讓給已經聚會的信徒,這些信徒在李幫助、林啟三和楊金寶領導下,設立了「前金基督長老教會」。而後購地建堂,彭清約給予極大的協助,使得購地得以順利完成。
苓雅寮堂會遷移到新興地區,即在該區的明星街二十四號彭清約的診所兼住宅聚會,遷移一事能夠順利進行,最主要得力於彭清約願意提供住宅供教會聚會之用,使教 會無後顧之憂,能夠不為聚會地點沒有著落而傷神。此處地點既屬新興區轄管,自此教會名稱更名為「新興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在此聚會,直到1948年10月新禮拜堂竣工為止,約有2年5個月。
彭清約大力協助教會,使得新興、前金二處教會得以在終戰後短短二年間順利設立,當時教會的教勢微弱,設立過程卻沒有遭過遇太大的阻礙,彭清約助力甚大。
1948年10月17日,彭清約再次被選為長老,並正式宣誓就任,此後終其一生在新興教會盡心盡力從事教會事工。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