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鵝鑾鼻神社


鵝鑾鼻神社

日本校友返校訪問,翻閱校友會所存寫真,看得津津有味!
眼尖的旅行社導遊看到這張寫真,要求獲得影印。據說[鵝鑾鼻旅行]是小學畢業旅行首選之地。
恆春郡恆春庄鵞鑾鼻
五O五番地,或許也是國境最南端的門牌號碼。

 鵞鑾鼻社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神社前兩管巨大鯨魚骨所聳立的交叉鳥居,鯨魚和鵝鑾鼻的的關係,先引述一段漁業署恆春區漁會的介紹。
「民國二年「台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以屏東大板埒為基地,採用小艇式捕鯨,成績不佳而中斷。
   民國九年台灣總督府委託東洋捕鯨株式會社,進行捕鯨試驗,第一年捕得34頭,遂在大扳埒興建加工廠及簡易碼頭,
   開發捕鯨事業,盛極 一時,為本省沿近海十分特殊之產業,後因戰事之影響而逐漸沒落。
   民國十八年 ,恆春郡有專業漁民74(其中32人為日本人),兼業漁民600人,專業水產加工 14(均為日人)
   兼業水產加工10(其中5人為日人),發動機漁船5艘、戎克船 2艘、竹漁筏131艘,年產8OO,559斤,
   價值200,284日圓,捕獲鯨魚62頭, 價值105,834日圓。民國廿三年專業漁民210(50人為日人) 兼業漁民1,268人,
   發動機漁船4艘,日本漁船6艘、戎克型漁船4艘、 竹漁筏133隻,生產量1,580,700斤,價值130,434日圓,鯨17頭, 價值70,898日員。
   日據時期,恆春郡的車城灣、後灣仔灣、船帆石港、蕃子寮、鵝巒鼻、芎焦灣、圓山灣等均為沿岸漁船出入的港址。」
其中大板埒就是今日的男男女女聚集戲水的南灣沙灘,由此可知日治時期恆春半島與捕鯨事業的淵源,而漁民或是捕鯨株式會社聯合奉獻鯨魚骨鳥居,應該是理所當然之事。
資料來源:

 台灣唯一一座鯨骨鳥居 

大 家都知道就日本來說宗教祭祀的廟宇大多以神社稱呼,曾被日軍佔領的台灣當然也有許多的神社,早期鵝鑾鼻附近為日本當時極為重要的捕鯨漁場之一。鯨魚在大東亞戰爭時 期,為重要需求品之一。 鯨油由於低溫不易凝結,且潤滑效果佳,因此於礦物油缺乏時,鯨油為車船艦艇所大量使用;而鯨魚肉,當然就成為物資缺乏時期,最重要之蛋白質來源之一。




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終戰之前,台灣鵝鸞鼻是整個日本帝國實際有效統治之領土的最南端(恆春鎮之石牌公園曾豎立日本帝國最南端領土石碑),而特別是鵝鸞鼻燈塔在政治上更是意味著帝國南進的象徵。因此無可厚非,在該處也要建立屬於日本傳統宗教之神社。而鯨鳥居之寄附奉納,有乞求神明保佑航行安全及大漁(豐收)之用意。


自明、清以來,外國漁船因為與當地原住民在捕漁作業之時發生衝突,原住民殺害外國人的事件層出不窮,於是,清朝政府於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 委託英國皇家學會的技師「比奇利」到鵝鑾鼻興建燈塔。爲了防止當時原住民非理性的入侵,燈塔外觀建構成炮壘的型式,以燈塔的基座作爲炮臺,燈塔四周墻內設 計有置放長槍的槍孔,墻外則設計約數公尺深的壕溝防止原民攀登,燈塔建構完成之後,清朝政府並派遣武裝士兵駐守,成爲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

民國18年(西元1929年)「鵝鑾鼻燈塔」被日據時期的日本政府定訂爲臺灣八景之一。鵝鑾鼻於清光緒8(1882)落成,塔身為白色鐵造,裝置一等定光五芯煤油燈,光力500支燭光,向七星礁方向設紅色弧示警。牆外四週並挖設壕溝置槍械自衛,興建成後有武裝士兵守衛,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
台灣光復之後,新政府於砲壘的位置改建成旋轉的大型強力電燈,燈塔高度約為21.5公尺,光度高達180萬燭光,約每30秒一閃,成了名符其實的燈塔,是目前臺灣地區光力最强的燈塔,享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民國50年版臺灣銀行所發行的新臺幣伍圓並將他列入鈔面圖案。      

民國50年版新臺幣伍圓鵝鑾鼻燈塔鈔面圖案紅色

 
        在日治時期,鵝鸞鼻是整個日本帝國領土的最南端,特別是「鵝鸞鼻燈塔」更是代表日本帝國主義南進的表徵。因此,有許多的文武高官,建議當時的日本政府必須要設立神社,已慰藉這群離鄉背井為天皇效力的日本軍民們。

變胖的鵝鑾鼻燈塔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報,說128歲的鵝鑾鼻燈塔變胖了0.4公分,今天很有幸的來到了燈塔的謝主任一探究竟。



台灣唯一一座鯨骨鳥居
 
家都知道就日本來說宗教祭祀的廟宇大多以神社稱呼,曾被日軍佔領的台灣當然也有許多的神社,早期鵝鑾鼻附近為日本當時極為重要的捕鯨漁場之一。鯨魚在大東亞戰爭時 期,為重要需求品之一。 鯨油由於低溫不易凝結,且潤滑效果佳,因此於礦物油缺乏時,鯨油為車船艦艇所大量使用;而鯨魚肉,當然就成為物資缺乏時期,最重要之蛋白質來源之一。
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終戰之前,台灣鵝鸞鼻是整個日本帝國實際有效統治之領土的最南端(恆春鎮之石牌公園曾豎立日本帝國最南端領土石碑),而特別是鵝鸞鼻燈塔在政治上更是意味著帝國南進的象徵。因此無可厚非,在該處也要建立屬於日本傳統宗教之神社。而鯨鳥居之寄附奉納,有乞求神明保佑航行安全及大漁(豐收)之用意。
昭和4(西元1929)時,由台灣總督府遞信部的庶務課長鹽原氏,發動該部門職員捐獻建立(樂捐?不樂之捐?),並於該年 十二月七日 鎮座祭。  神社所奉祀的神位,是由台北的台灣神宮以及日本四國的琴平神社所分靈而來,主祀 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物主命、崇德天皇,而由於鵝鸞鼻附近亦為重要的漁場,漁民是為祭拜之大宗,因此筆者懷疑社中應還有供奉金刀比羅。    該神社屬於無格社,且因其建設經費為一般之捐款,因此規模不大,僅有主殿建築。
 後來在甲午戰爭後,1895年(清光緒21年)清軍在離台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秘密焚毀南台灣鵝鑾鼻燈樓、石牆,以及石路碼頭。燈塔在913日摧毀。
日治時期
1898年(日本明治31年)日治時代時燈塔整修完成,1904年(明治37年)燈塔架設電話線,是為恆春地區第一部電話。二次大戰時燈塔遭盟軍空襲受損。臺灣日治時期之文獻上,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書寫為「ガランピ」,或漢字「鵞鑾鼻」。
 圖文資料來源
亞之光」美譽的鵝鑾鼻燈塔,塔身終年保持純白潔淨外觀,得歸功歷任守燈塔的員工,常有遊客虧他們說看守燈塔的職務很輕鬆,其實不然,謝主任說在燈塔任 職服務的十多年裡,每年都是由他和其他員工一起粉刷燈塔,而且都必須挑選風力較小的一天,除了安全之外,還避免油漆亂飛,四月十九日這天我的到訪,謝主任 說他們前幾天才完成粉刷工作,果真燈塔依舊亮白如新,靠海的鵝鑾鼻海風中都夾雜著鹽分,對於鐵製的燈塔很容易受潮侵蝕,所以為了保護燈塔,一百多年的粉刷 工作從未間断,謝主任還帶我到他的辦公室與我分享了他們工作的照片,因為是直接從電腦螢幕翻拍,所以照片不是很清晰,請見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